不惑之年是多少岁
不惑之年是形容多少岁呢?其实在不惑之年是指年龄四十岁,它源于孔子的学说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其中四十岁为不惑之年,下面就为大家深度介绍一下不惑之年。
一、“不惑之年”是什么意思
“不惑”是解释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或者不知道的问题的时候很困惑,难以辩真假,但在学说上其实是指对“仁义”能够理解透彻,不会感到纠结,现在“不惑”都是用来形容四十岁的年龄。
什么是“四十之惑”?四十之惑就是指一个年龄段为四十岁的人,在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已经非常成熟了,并且大都为一家之主,有一定的担当,不会为一些事情感到困惑,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很透彻,所以称之为“四十不惑”。
二、“不惑之年”的来源
在孔子的《论语》中说道:“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故后人遂用“而立之年”,所以古代人用“不惑之年”,“花甲之年”等形容词来形容一个年龄段,不惑之年便是出于此处。
三、“不惑之年”的相关故事
孔子游遍全世界,也去过齐国三年,目的是让自己感受“仁政”的思想,但是却遭受了阻挠,所以只好回到鲁国,重新为人师,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能补偿自己当初在齐国的失意,在教学上,他收获颇多,也感悟到了更多的人生道理,在那个时候,便是孔子的四十岁,也是他的“不惑之年”,所以在他四十岁的时候,有感而发写下了《论语》中的:“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 这句经典的话。
四、其他的称谓
襁褓:指的是还没有一周岁的婴儿
孩提:指的是两岁到三岁的儿童
垂髫:指的是在幼年时期的儿童,也可以称之为“总角”
豆蔻:指的是年龄为十三岁的少女
及笄:指的是十五岁的少女
弱冠:指二十岁的男子,也叫“加冠”
古稀:指得是七十岁的老年人
耄耋:指的是八十岁到九十岁之间的老年人